戎马丹心传方略 ——葛振和方略书院的故事
54 2025-04-05 19:08:58
從財報就可以看出,台灣花旗是穩定獲利,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鄭南榕是最堅決抗拒,最不願乖乖配合就範的異議者。2017年的元旦,台灣基進的部分成員與志工,帶著象徵台灣獨立的旗幟與標語,參加總統府舉辦的元旦升旗活動,不料竟遭憲警特勤人員制止,並以優勢人力包圍,引發拉扯最後遭到強勢驅離。
不過,現場高舉彩虹旗與婚姻平權標語的其他人,並沒有遭遇如此待遇。「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言論自由」經常變成一個空洞的口號,它可以被裝配到一切正當的政治呼籲之後,例如蔡英文連續兩年都在臉書發文「言論自由的社會才有對假訊息的集體免疫力」,這樣的主張除了釋放非常政治正確以外,沒有其他東西,文膽大可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之後,加上各種政治呼籲。民主化後的台灣固然不再有因主張台灣獨立而「涉嫌叛亂」強制拘提的情事,但鄭南榕生前被警察武力,以「維安專業」大陣仗層層包圍,只為他公開接受拘提的場景,卻依然在他身後的台灣社會反覆出現。Photo Credit: 鄭南榕紀念館 鄭南榕所殉之「道」 「言論自由」並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如何對待異議者。後太陽花時代,台灣的警治維安機器也隨著佔領公署的教訓而進化,法理上透過過度擴張的禁制區,在陳抗現場運用有效分區截斷群眾聚集的防具,以及局部限制人身自由的警力配置,事實上已經實質取消台灣社會從野草莓運動以來,透過一次次運動在陳抗現場戰鬥與折衝出來的「言論自由」空間。
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鄭南榕殉道29周年追思紀念會。鄭南榕所殉之「道」不只是言論自由的抽象理念,也不只是台灣獨立的個人信仰,更是他對這類維安手段的絕不妥協。最後回到文章的主題,德國是怎麼樣的國家呢?德國人又是擁有怎麼樣的性格或特質呢?其實這類的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尤其我想強調,每一個人的特質和性格都不一樣,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很多人都說德國人很守時,但我身邊還是有德國朋友是不太有時間概念的,所以我覺得還是不要將他人與既定的特質做聯想。
在德國這個國家裡,確實有著多樣不同的文化,先不談德國東部與西部的文化差異,光是以我住的城市萊比錫為例,有時候我也會聽來自附近其他城鎮的德國朋友,聊他們與萊比錫人相處之間所遇到的「文化衝突」,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另外,更深入一點的想,我們又要如何定義德國人呢?像是我認識一些德國朋友,分別有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捷克、剛果、希臘的移民背景,有一些德國人的姓氏雖然看起來像是外文,但他們也都是德國人。前陣子有想法出一本德語教學的書,於是我找了一位德國朋友討論我的構想。但我身邊有些德國朋友不但沒去過啤酒節,沒穿過巴伐利亞傳統服飾,甚至也完全不喝啤酒。
有一些人可能是皮膚較為黝黑、甚至擁有亞洲面孔,但他們也都是德國人。但直到我來德國後,認識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漸漸發現每個德國人跟我談論的德國其實面貌都不太相同,也與我所體驗到的德國不太相同,因為每個人都以自身的成長經驗與信仰來認識這個國家。
我還沒有搬來德國居住時,也會聽一些旅德人士談論德國人的特質。至於很多排外人士喜歡引用的概念「Biodeutsche」,意思類似是「生理性」、「天生」的德國人,通常意指膚色白的德國人,有很多學者堅持這是不存在的概念,他們認為這只是因意識形態及種族主義驅使之下,被拿出來使用的詞而已。換個角度想,很多外國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害羞、勤勞、數學好,但我也不希望有人用刻板印象或是從他人、網路上聽來的資訊,對我貼標籤,更何況我數學很差。再說,歐洲國家的邊界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概念,是在政治決定之下劃分出來的國界,進而形成了一個地理概念,但不代表文化也可以像這些國家邊界一樣切割與區分。
另外,我的德國朋友也曾開玩笑地說,巴伐利亞邦其實是獨立的一個國家,不屬於德國,而巴伐利亞人也認為自己不是德國人。以前我還沒正式搬到德國居住的時候,只要有德國人或旅德台灣人跟我說任何關於德國的事,無論是政治議題、生活習慣與文化,甚至是談論德國人的個性與特質,我幾乎都會相信,然後以為他們所述的現象就是一個「事實」,接著在腦中建構我對於德國或德國人的認識另外,更深入一點的想,我們又要如何定義德國人呢?像是我認識一些德國朋友,分別有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捷克、剛果、希臘的移民背景,有一些德國人的姓氏雖然看起來像是外文,但他們也都是德國人。但我身邊有些德國朋友不但沒去過啤酒節,沒穿過巴伐利亞傳統服飾,甚至也完全不喝啤酒。
來德國長居之前,也有人以肯定的語氣跟我說「德國人很冷漠、自私」,但我在這裡真的遇到了很多友善且熱心助人的德國人。以前我還沒正式搬到德國居住的時候,只要有德國人或旅德台灣人跟我說任何關於德國的事,無論是政治議題、生活習慣與文化,甚至是談論德國人的個性與特質,我幾乎都會相信,然後以為他們所述的現象就是一個「事實」,接著在腦中建構我對於德國或德國人的認識。
換個角度想,很多外國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害羞、勤勞、數學好,但我也不希望有人用刻板印象或是從他人、網路上聽來的資訊,對我貼標籤,更何況我數學很差。在德國這個國家裡,確實有著多樣不同的文化,先不談德國東部與西部的文化差異,光是以我住的城市萊比錫為例,有時候我也會聽來自附近其他城鎮的德國朋友,聊他們與萊比錫人相處之間所遇到的「文化衝突」,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至於很多排外人士喜歡引用的概念「Biodeutsche」,意思類似是「生理性」、「天生」的德國人,通常意指膚色白的德國人,有很多學者堅持這是不存在的概念,他們認為這只是因意識形態及種族主義驅使之下,被拿出來使用的詞而已。你現在所認識的文化,可能也只是限於這個區域而已。前陣子有想法出一本德語教學的書,於是我找了一位德國朋友討論我的構想。我告訴她我想做的德語學習書裡除了要有情境式的實用德文例句,還可以附帶介紹德國的文化。朋友是萊比錫大學的碩士學生,做事嚴謹,她回答:「其實我們不能用地理的概念來區別文化的差異,例如很多人認為法國共享同一個文化,或是德國屬於同一個文化,但我們不應該將文化一概而論,因為在德國,光是同一個小地區裡就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不會有人真正了解什麼是德國文化。所以如果說啤酒節代表德國文化,我猜想他們應該也不會認同吧。
所以我覺得真的還是不要太將一個人的特質與他的國籍做既定的聯想。另外,我的德國朋友也曾開玩笑地說,巴伐利亞邦其實是獨立的一個國家,不屬於德國,而巴伐利亞人也認為自己不是德國人。
最常聽到的評論應該就是守時、謹慎、理性。有些人在談論德國人時,會引用「民族性」一詞,這樣聽起來好像他們所描述的那些特質,彷彿是與生俱來且不可動搖的。
最後回到文章的主題,德國是怎麼樣的國家呢?德國人又是擁有怎麼樣的性格或特質呢?其實這類的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尤其我想強調,每一個人的特質和性格都不一樣,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很多人都說德國人很守時,但我身邊還是有德國朋友是不太有時間概念的,所以我覺得還是不要將他人與既定的特質做聯想。再說,歐洲國家的邊界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概念,是在政治決定之下劃分出來的國界,進而形成了一個地理概念,但不代表文化也可以像這些國家邊界一樣切割與區分。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在台灣,大家對德國的印象可能是慕尼黑的啤酒節、巴伐利亞傳統服飾,這也是在很多國家裡許多人對於德國的聯想。有一些人可能是皮膚較為黝黑、甚至擁有亞洲面孔,但他們也都是德國人。我還沒有搬來德國居住時,也會聽一些旅德人士談論德國人的特質。但直到我來德國後,認識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漸漸發現每個德國人跟我談論的德國其實面貌都不太相同,也與我所體驗到的德國不太相同,因為每個人都以自身的成長經驗與信仰來認識這個國家
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定義憂鬱症的九大症狀。9.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 憂鬱症患者常常想到各種關於死亡的話題,可能是親人或是寵物去世,或是一些死亡的畫面。
有的患者會很早醒過來 ,然後一醒過來,就再也不能入睡,只覺得心煩氣躁,心情惡劣,然後會想到接下來的一天又要開始了,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時段給打發掉,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以上兩大症狀必須要符合一個才行。
覺得自己做錯事情,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我因為食慾很差所以瘦了很多。
這可以分成有自殺念頭,或是行為有沒有實現,它們之間差異很大。Photo Credit: 小鬱亂入 7. 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罹患憂鬱症的人經常感覺到罪惡感。Photo Credit: 小鬱亂入 4. 失眠或過度睡眠 憂鬱是引起失眠常見的原因。有些人則常會認為其他人都還依然安睡,只有自己獨自醒著,而感覺到空虛與寂寞。
此外有些人則是變得很愛吃。一件事情要想非常久,卻還是無法下定論。
而自殺的念頭也是「憂鬱症」的特徵之一。6. 疲勞或失去活力 罹患憂鬱症的人,會失去生活的動力,體力也會逐漸耗損,變得很沒有精神,沒有元氣。
它可能是以煩躁、注意力不集中來表現、坐立難安,這些都可能是心情低落的症狀。早上真的很難離開床上,我只想躲起來,不要跟任何人談話。